==========2017-06-11更新==============
无独有偶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听《好好说话》,其中一期是黄执中讲以教为学的表达练习,和这个主题很搭,摘录在这里
我是黄执中,今天我要跟大家谈一谈咱们要用什么方法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平常在上课的时候,我常遇到一种情况,那就是会有同学听完课跑来跟我表示说:“哇!黄老师,这堂课的内容你讲的好清楚啊,我一听就懂了。” 每次听到这种话,我往往会笑着跟同学吐槽一句,说:“同学,你错啦!你觉得这堂课的内容,我讲的好清楚,那只能说明这堂课的内容,我,懂了。不代表你懂了!” 好,我这么说,不是故意要跟同学抬杠,而是要点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换句话讲,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讲课,他能说到让你懂,那就证明这堂课的内容,你们的那位老师啊,他可是真懂了。 而当你听完之后,如果你把刚才的内容重新换个法子说一遍,你还能不能做到让别的同学听明白?如果不能,那就代表你刚才所谓的懂了,其实只是个假象,刚才在课堂上,你只不过是见识了老师的懂,自己呢,其实还没懂。 额,这一段有点像绕口令对不对?所以,我常开玩笑说为什么电影上有句话讲: 好,那了解了这个观念后,我们回到一开始的主题。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呢?(通过独立思考和开口讲听到、看到的一个个道理、故事和段子来锻炼) 好,直到今天,我都经常会做一种练习:每次看书,当读到一个段落觉得,“哇!这个想法好妙啊!这个观念好棒哦!” 的时候,我都会合上书,然后试着把它教一遍(跳出舒适区),假装你眼前有个同学,他不懂这一段的内容,然后呢,我要说到让他懂,而结果你会发现,“咦,刚才这段书,我明明看的很清楚,觉得很明白,怎么一转头,自己说起来就变得吭吭吧吧、词不达意,说起来平淡无奇,完全没有传达出我刚才看书时候的趣味感!” 这个时候不要急,因为这代表你终于体会到,那种真懂与假懂之间的落差,这就是表达的第一个阶段(知道真懂与假懂的落差,但一直处在第一阶段出不来或者不出来,那就是你的不对了),这个时候,我们重新翻开书,重新把刚才的内容读一遍,“哦~!”你就会发现,原来作者的表达中居然有那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螺丝被忽略了,那可能只是作者的一个小例子、一段小铺垫,甚至只是一个小小的形容词。但只要缺了这么一个小环节,同一件事,你说起来,就会变得很不顺、很不具体、很没意思。 OK!这时候,你第二次把书合上,然后对着那位假想中的同学再教一遍。于是你的表达就会开始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你会开始真正的理解到,每一个表达的环节扮演着什么样的功用,你会了解为什么有时候要多举一个例子,为什么有时候要先做一个铺垫,为什么有些词语要特别讲究,才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好,这样下去,你每读一本书、每遇到一个有意思的段落,都要对着那个假想的同学教一遍,然后,那些好东西才会真正的成为你内在的一部分,才会渐渐长进你的身体里。 所以,我要强调,遇到好的内容啊,传统上都是要你把它背下来,但那是没意义的,你要做的不是拼命背书,而是练习教书,只有透过教,你才能真的懂;也只有透过教,你的表达才会生动,而不是死板的照搬、照抄。 最后呢,你就要准备第三个阶段了:分享。我常常在吃饭的时候、闲聊的时候,把我之前练习教过的段落拿出来分享,我多半会说,“嘿,我之前听过一篇演讲、我看过一篇文章,发现有个观点挺有意思。”然后试着用5-6分钟的时间交给大家,每次教的时候,观察一下大家的反应,如果大家被我一教,都频频点头,说很有意思,说他明白了,那就证明我这下可就真明白了。 这个习惯对我来说很有帮助,因为吃饭闲聊的时候,外在的干扰特别多,所以除非你的内容能够说得有精简又有意思,否则根本吸引不了大家的注意。而万一我失败了,反正吃饭嘛!低头跟大家打打哈哈,也就过去了。 但如果我成功了,也就是我能够在5-6分钟内用一个小教学,跟大家谈笑风生,这时候,我就会把它暗暗记下来,这个段子以后就是我上课啊、演讲啊、致辞的时候所能拿出来引用的小包袱。 所以: 第一个阶段,是直接接触到、感受到那些真懂与假懂之间的差距; 第二个阶段,是让自己多体会不同作者间,在表达时使用的各种小环节; 第三个阶段,是让自己从小型分享的过程中,积累既有的成果。、
这,就是我们平常锻炼自己表达能力时,最直接的三个步骤。好,我今天讲的道理你懂了吗?如果你懂了,那就证明,我懂了。所以,下去练习一下,找个人说一遍,看看你能不能证明你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