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段时间霸屏的两样东西么? ☟
其实,有多少研究工作能跳出这四个大坑呢?又有多少真正的创新不是从这四个坑里爬出来的?
那么,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可以顺利通过“编辑初筛”呢?
小编打开稿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Cover Letter。
首先切记一定要写对期刊名啊,因为小编都是抱着拆情书的心情看Cover Letter的,如果上面赫然写着别人的名字,小编的心情不可描述。
接下来,看正文。
小编会先看看文章的查重报告,作为辅助工具,还算得高效直观。
注意,中文稿件也有查重哦。
语言通顺是最基础的要求,无论中英文,投稿前起码要消灭文中的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摘要是全文凝练的精气神,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一定要让编辑看到你不凡的思想。
参考文献也很重要,既要有领域内的经典代表,也要顾及近几年的最新进展。
图和表是文中观点的有利证据,要布局合理,格式规范,数据精准。如果用到已出版的图表,还要取得合法的使用授权,并准确引用。
内容创新性的筛选要参考上面提到的四个大坑,小编希望读到本质的区别和合理的分析。比如,把培根换成香肠,是节约了成本还是提高了效率,是否使用了新的技术,以及味道如何。这个阶段,小编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编委也会给出创新意义和学术质量的专业评估。只有通过编辑和编委的双重初筛,才算顺利进入下一关哦。
小盆友们关心的格式问题,小编认为在初筛中倒没有那么重要。不强制套用模板,但期刊要求的内容必须是齐全的。
期刊论文要特别注意与学位论文的区别,背景介绍要精炼,图表要整合,公式要重新编号。最后,如果导师已经列为作者,就千万不要再被致谢啦。
不完全以及非正经统计显示,如果投稿前和期刊编辑讨论过文章内容和创新点,则通过初筛的概率会相对较大。所以,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去期刊展台认识更多的大编小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