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组织在!

已经更新6版的诊疗方案,我还想提点建议

诊疗指南,是直接指导医生诊疗行为的规范性文件。
指南的诊断标准如果错了,可以导致无数患者被误诊或漏诊,指南里如果推荐了错误的药,会导致无数患者被用上没用还可能有害的药。
因为其权威地位,指南也常被大众媒体引用,也是公众了解疾病的重要信息源头,同时也是保险支付、医疗诉讼的一个重要参考。
诊疗指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制定指南,如果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可以提高它的可靠性和公信力,比如谁来制定、谁来写、按什么方法,遵循什么标准来写,这些都会影响到指南的质量。
什么样的临床指南是值得信赖的指南?我们可以看看《内科医学年鉴》里写的这个标准。

来自Uptodate


定这些标准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比如知道是哪里制定的,哪些人制定的,这些意见是怎么形成的,推荐意见的级别是什么,推荐的依据是什么。这些都可以增加指南撰写者的审慎性,降低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也能增加内容的透明度,提高医生对内容的信任度。
针对这次疫情,从1月16号的第一版,到2月18号的试行第六版,国家卫健委在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里,发布并更新了6版诊疗方案,虽然没有写“指南”的字眼,但它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临床指南。
面对新的疾病,我们有一个逐步认知的过程,根据了解到的新的信息以及疫情的变化,随时进行更新,指导医生们进行诊疗,这个做法非常好。但对比上面的标准,我觉得,我们这份指南还是有比较多的地方可以做得更好的。比如:
1.指南没有作者
这份诊疗方案可以看到发布主体,可以看到一个校对人姓名,但看不到一个作者的姓名及专业背景信息。
一个传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指南,如果撰写者有相应专业背景,比如呼吸专科医生、传染科医生、病毒学家、公共卫生专家、证据研究的专家甚至经济学家等,这样出台的建议才会更可靠、更全面,读者阅读时对内容也更容易有信任感。
而且,作为指南的作者,如果有署名,也是对作者工作的基本尊重,如果作者有署名,这份指南里的可靠性也和作者做了绑定,作者在给推荐意见时也可以更审慎,如果这份指南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这对作者也是一份荣誉。
相反,如果没有作者署名,撰写者可能会根据利益相关而做一些没有依据的推荐,反正做了错误的推荐,未来也不会承担任何声誉上的损失。
而且没有作者信息,也没有作者通讯方式,如果对指南内容有疑问或者反馈,也没有沟通、讨论的途径。

好的示范

2.没有写明制定方法及标准
医学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学科,所以临床指南,应该遵循“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的原则,这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做法。
所以,严谨的指南,会写上指南制定的方法,比如是怎么检索相关证据,怎么评估证据,如何做推荐意见,在推荐意见和证据分级上,用得比较多的是GRADE的标准,这个标准会把推荐强度分为强或弱两级。
指南的意见越具体,越详细,医生执行起来就越具有可操作性,比如说这个意见是一个强推荐意见,那医生执行起来也会更坚决,如果是一个弱推荐,那医生可能知道,这个是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选择的一个方案。
3.没有呈现任何相关证据
推荐意见的背后,其实是需要相应的依据的,同样是GRADE的标准,证据质量分为高、中等、低和极低4级,这样高质量的证据,对应了强推荐,医生执行的时候也就更有信心。
但这份诊疗方案里,我们在任何一个推荐意见背后,都看不到证据,因为全文就没有一篇参考文献。是因为这次的疫情是一个全新的疾病,对它完全不了解,完全没有证据吗?
并不是的。目前为止,在病毒分析研究、在疾病的临床总结、流行学分析上,我们国家的医生、研究人员、公卫专家已经发表了很多论文,其中不少还发表在Lancet、NEJM这类国际顶级医学期刊上。
在最早的版本里没有呈现证据可以理解,后续更新的时候,已经有很多的相关研究论文了,如果我们在呈现相关意见时,把这些研究依据呈现出来,对增加读者的信任度也会很有帮助。
同时,如果在这个方案撰写的时,如果做出来推荐需要呈现相应的研究证据时,我相信治疗方案里的推荐药物能大大的缩减。
也正是因为在给推荐意见时,没有要求给出相应的参考意见,所以文章里推荐的那些名目繁多的药品:干扰素、利巴韦林、洛匹那韦/力托那韦、磷酸氯喹、阿比多尔等等抗病毒药物。
如果提供了相应的依据,不但可以增加医生对这些方案的信任度,还可以提供这个方案的公信力,也可以减少一些利益相关的猜想。
4.一些矛盾内容
比如这份诊疗方案里,既有西医的临床分型,也有中医的临床分型,而且各自治疗方案也不一样,这对医生来说很容易产生困惑:到底是执行西医的方案,还是中医的方案呢,如果中西医结合,那西医的方案里可以用哪些?中医的方案里又要用哪些?各自采用的比例又是多少呢?中西医重复治疗会不会过度治疗呢?
而且中医讲究的是因病施治,为什么治疗方案里又有统一的方剂?为什么里面推荐的中药注射液,能治疗那么多种不同病毒导致的疾病?比如喜炎平因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被药监局通报过两次,在手足口病、甲型H1N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里都有推荐,怎么在这份指南里又推荐了?
所以这个问题可能要回到这份诊疗方案的初衷上去了,到底是为了患者的健康利益,还是为了别的因素一定要加上某些内容。
5.有的医学术语使用不够标准
比如对这个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正式命名这个病毒为SARS-cov-2,疾病命名为Covid-19。大众媒体沿用原来名字说得过去,专业指南还是应该做得更规范,这份诊疗规范里,其它的病毒都已经采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统一名称,比如SARSr-Cov和MERSr-Cov,但对这个病毒却依然是叫“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的名称依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它真的只是肺炎吗?如果只是肺炎就比较难解释腹泻这些症状了。
再比如,方案里提到了“气溶胶传播”,但相比而言,国内有明确定义的传播方式里,并没有“气溶胶传播”概念,而是有“空气传播”的定义和概念。如果要用“气溶胶传播”这个概念也不是不可以,但最好把这样的概念定义清楚,否则在理解上容易造成偏差,造成传播上的谬误,比如上海的那个官方发布会上,就是因为这个问题而闹了一个乌龙,参见:再说“气溶胶传播”
6.没有利益相关申明
指南因为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它能影响很多的医生的医疗行为,也会对药品的销售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可能产生很多利益相关方。
这份指南虽然是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但所有执行层面的都还是人,人就有可能受到利益因素而干扰指南内容的专业性和可靠性。所以严谨的指南,会把指南制作经费来源做说明,而且会有利益相关的声明。
这样的声明当然也有可能有虚假声明的,但多一个公开的声明,多少对参与指南的人还是会多一个约束,指南也会有更好的公信力。
以上只是我自己个人的一些大概的分析,要详细分析下去,还有非常多可以优化的点,比如指南的有效时限,更新机制等等。

里面提的那些标准,并不是很苛刻的标准,而是很多研究论文比较常规的要求,比如关键意见给出相应的参考依据,这是比较基本的要求,这是发SCI文章普遍性的要求,指南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一般的SCI文章。
我们国家的医学专家和研究人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表那么多疫情相关的高水准研究论文,按这些标准去梳理出一份更严谨的诊疗方案指南,不会是很难的事。
而且我们国家也有发表过质量比较高的临床指南,比如截图里的《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

按这样标准出台的诊疗指南,对内容的可靠性,操作的可执行性,对医生的诊疗规范度,对病人的健康受益,对疫情的控制都会大有裨益,希望在下一版里能看到更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