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定位的“生死劫”——你的区块链产品能否活过今年

关注微信公众号 区块链大本营,获取更多区块链开发技能

长久以来,开发者总是有不可思议的致命自负:坚信黑科技中神话力量的存在。凭借它可以迅速打造出一款引爆市场的“雷锤”,催枯拉朽地颠覆一切,区块链行业也不例外。然而诞生八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块链产品,目前仍然只有创始人中本聪先生的那一款。不论中国还是美国,初步具备市场和用户规模的也聊聊无几。更多的在潮起潮落中消逝,在滚滚泡沫中覆灭。我们不能否认,技术创业者的产品打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更多时候,技术本身的特质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品未来的成败。区块链的确有很大的可能,但绝非万能。正如老生常谈“没有银弹” 。如果希望商业上获得成功,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对区块链技术做个简单分析,看它适宜于什么场景。

“不要拿大炮打蚊子”:区块链技术更适宜于资产网络:(Assets Over IP)——定律1

区块链一开始是作为比特币的底层网络协议出现的,比特币则被设计为一种点对点的数字现金,并希望广泛应用于世。但这种世界互联网货币的梦想并未完全实现,目前更多的国家是将比特币等作为数字资产、数字商品来看待。尽管如此,这种网络设计对后世种种区块链系统的影响极为深远,基本现有所有的区块链网络都参考了比特币代码,例如以太坊、Corda、Hyperledeger、Factom、域名币。这些网络大多有如下特征:

  • 网络上流通的,不再是正确或错误、廉价的、长短不一、格式杂乱的“信息”,而是需要一定程度加以保护的稀缺“资产”(这里资产为广义,不论是股权、债券、代币、彩票、还是某种有价值的权益证明)。
  • 整个网络运作的逻辑围绕加密、签名、验证、交易、确认、读、写、执行合约等展开。按照一定规则,有确定时延地运转:包括生成块、链或者其他名称的“账本”或数据记录、全局状态记录,并不断通过默克尔树剪枝操作摒弃冗余、错误、失效的数据。

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看待这个网络:一方面,这是一个总体“廉价”的网络,网络基础设施的搭建被开源社区和诸多参与者分担。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运行昂贵”的网络,不论是达成一致性的时间成本,还是需要为验证者提供代币或“燃料币GAS”的花费。最初的设计基因决定了这个强规则网络的“使用成本”较高,而反过来高成本则又进一步加强这一趋势:必须稀缺的,“资产”属性的操作在这个网络上运作,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收益率,以维持产品使用者在网络的消耗。“不要拿大炮打蚊子”,也不要拿区块链做廉价的口水化聊天工具或者一般文件传输系统,最好与有价的资产相关,这一点是产品开发者首要考虑的。

适用于具有多个弱信任、对等的写入权限节点的数据库——定律2

区块链网络不论是联盟链中准入的实名参与机制者,还是公有链中随机的匿名参与者都有一个共同处:在使用区块链之前,一般是不存在信任关系或弱信任关系的。节点间一般进行资产交互的方式是信任第三方,然后通过第三方实体进行“资产”属性数据或凭证的“传递”和“交换”操作。这个过程中,交互的复杂性会增加,第三方机构提供担保,协助达成共识,而收取服务费用。区块链产生后充当的角色有:公共操作记录的数据库、信任的锚定者等。这个数据库需要一群互不信任或缺乏信任的节点共同协作,按照既定规则进行“写”操作。而“读”和“执行”的权限则开放给相应权限的参与者。一个适合传统的C/S模型硬性改造成区块链也是毫无意义的。

适用于去中心化的解决方案——定律3

这一点无需多言,如果一款区块链产品需要满足的需求,现有的中心化方案可以成熟、完善地解决,则这款产品完全没有必要存在。以下为案例种种:

真伪场景:“跨境支付”vs“支付”(参见定律 3 )

首先我们考虑跨境的小额汇款(remittance)行业,传统的方式进行汇兑,从马来西亚一家银行到印度的班加罗尔一家小商户,会经过多个中转行,整个过程复杂且不透明,从付款到收款需要2~4天左右,且汇费较高。究其本质:是因为各个国家小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不信任,存在区隔。现在,引入公开透明、可查证、溯源的区块链作为协议链接起来,让整个过程透明性更高,降低中转、合规、审计成本。它可以增强信任,解决复杂多边市场中缺乏“中心协调者”,存在严重对手风险的交易困境。以往的跨境汇款成本是在每笔26美元左右,相当于一百多人民币,如果做外劳、留学、旅游等千元、万元级别的小额汇款,成本就非常高,甚至不现实。但区块链上的跨境汇款产品,例如OKLink,对于小额汇款,每笔费率只有0.3%。这样能给各个国家中小金融机构和小笔量汇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真伪场景:“通用积分”VS “积分”(参见定律2)

积分是一种企业增加用户忠诚度以及活跃度的营销手段,然而消费者面临的现状是,手上的积分种类太多,管理困难,而且价值不高,想用用不了,积分逐渐演变成“鸡肋”。但如果多个企业的商户利益形成联盟,大的集团内部不同的子公司之间,制定一定的游戏规则,使用区块链构建一个企业间通用积分平台,进行积分的授予、承兑、结算,则会有探寻的空间。比如利用航空积分兑换通用积分,进行租车消费,那在这个系统里就会出现多个可以“写”数据的操作者,而非单方的积分授予者,这样才有技术契合的可能。

真伪场景:“存证”VS“存储”(参见定律1)

利用区块链上的哈希时间戳,几乎可以鉴证任何文件和数字资产,证明某个权益文件和数字资产在某个特定时间已经存在,这对法律证据、合同、遗嘱证明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我们称之为存证。

音乐、电影、一般文件文档等资产无关数据可以构建专门的区块链系统进行分布式存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然而根据定律1,我们可以发现此种产品的商业逻辑漏洞明显。此前有一系列去中心化的云存储项目,对标Dropbox以及网络云盘服务,曾在风口上获得了百万美元级别的天使轮融资,不出意外的是,近期大多数此类项目都死掉了。

结束语

考虑“区块链技术如何应用”对开发者而言,无伤大雅,毕竟还在发展的早期,多做技术尝试增加开发能力怎么说都不为过。但对产品经理而言,则是常见的错误思路和不可挽回的噩梦。毕竟区块链不是工具性的技术,而是一个新系统、新网络。也许,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并不是:用区块链技术为我们产业做什么,用这样的锤子怎样钉我们的钉子?而是:未来必然会来到,在区块链网络出现后,我们应该怎么融入,以怎样的产品产生怎样新的交互?这样的思路下,重新思索,也许可以使你的区块链产品不仅度过盛夏,也能活过寒冬。

作者:段新星,巴比特 执行总裁,前OKCoin(币行)副总裁兼首席研究员,金融及技术领域研究者,盖茨基金会奖学金得主。著作有《区块链:重塑经济与世界》(中信出版社 2016), 《图解区块链》(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 ,《区块链开发技术讲义》。

责编:贾维娣(jiawd@csdn.net

本文为《程序员》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